测评观察电动化转型成效显著,中国汽车产品初具“碳优势”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技术与产品革新,第三方测评的价值更为凸显。作为“汽车测评国家队”,中汽中心日前发布了《中国汽车测评报告》,该报告由中汽中心联合行业、高校共同编写,涵盖国内外第三方测评现状及发展趋势,深度分析主被动安全、智能网联、绿色健康、商用车、消费者调研相关领域,为行业及消费者带来了专业而全面的第三方新车测评研究成果。
绿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中国汽车节能降碳任重道远。那么,如何精准衡量汽车产业节能降碳的成果?中国汽车产品的总体碳排放水平如何?《中国汽车测评报告》进行了专业的解读。
专业机构发力,让汽车碳管理有“迹”可依
汽车具有产业链条长、生产要素多、技术更新快等特点,汽车在全生命周期内碳排放的跟踪,亟须大量的经验和数据累积。
作为“汽车测评国家队”,中汽中心早在2012年就筹备搭建汽车节能环保性能评价体系,从最初的C-ECAP、EV-TEST(电动汽车测评)、CCRT(中国汽车消费者研究与评价规程)到如今的C-GCAP(中国绿色汽车评价规程),中汽中心顺应行业发展趋势逐步完善的绿色测评体系,助力汽车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具体到碳足迹的核算方法,参考产品类碳足迹的核算思想,2024版C-GCAP在汽车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指标的设定上,将核算对象设定为传统能源车(汽油车、柴油车和常规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含增程式)和纯电动汽车,进一步提高了区分度和参考性。车型碳足迹的核算结果为材料生产、整车生产、使用阶段的碳排放量之和,除以生命周期行驶里程(15万公里)的比值,单位是gCO2e/km。
汽车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边界
其系统边界设定为材料生产、整车生产和使用阶段,具体来说:材料生产阶段包括汽车部件材料、轮胎材料、铅酸蓄电池材料、锂离子动力蓄电池材料、液体材料的获取和回收过程的碳排放;整车生产阶段包括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和动力站房等工序的碳排放;车辆使用阶段包括燃料生产、燃料使用过程的碳排放,以及轮胎更换、铅酸蓄电池更换和液体更换及制冷剂逸散的碳排放。其中,使用阶段中燃料消耗量采用C-GCAP能效板块的正式测评结果。
权威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产品降碳成效显著
从2016年到2024年,中汽测评开展的汽车绿色性能测评累计发布181款车型结果,其中包含燃油车120款,纯电动车61款。数据表明,自2018年起,全行业燃油车油耗逐年下降,2024年较2018年综合油耗下降约16.3%,能效提升效果明显;自2017年起,纯电动汽车常温电耗呈逐年下降趋势,2024年较2017年常温电耗平均降低22.2%;与此同时,C-GCAP测评车型低碳成绩逐年向好,五星比例逐年提升。
《中国汽车测评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5日,中国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已公示 87 家乘用车企业 8300 余款乘用车碳足迹数据。从数据来看,车型碳足迹均值逐年降低,从2021款的270.35gCO2e/km下降到2024款的258.57gCO2e/km,下降约4.4%。自主品牌车型碳足迹水平提升,优于瑞典、德系、美系和英系、韩系、日系等车型,仅次于法系车型, 中国汽车产品已逐步具备“碳优势”。纯电动车碳足迹优势明显,在五种不同燃料类型的车型中碳排放值最低。
不同系别车型碳足迹均值
报告还指出,车型碳排放向供应链转移,产业链与供应链减碳战略重要性提升。不同燃料类型车型的生命周期碳排放占比差异明显,汽油车和柴油车碳排放主要来自燃料周期,占比分别高达 73. 1%和 72. 7%,纯电动车燃料周期碳排放占比 46. 9%,车辆周期碳排放占比为53.1%。随着车型电动化程度的增加,车辆周期占比逐渐增大,而燃料周期占比则逐渐减小。
趋势前瞻:汽车碳排放评价将向纵深拓展
中汽中心专家表示,C-GCAP将继续依托中汽中心在汽车减排降碳领域积累的研究和创新优势,进一步优化车型碳排放评价,还规划了低碳材料应用、动力电池可持续性、汽车产品供应链尽职调查等方面的内容,逐步从单纯的整车产品评价向汽车供应链、企业降碳措施有效性等方向转变,更加关注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维度,客观评价企业的可持续行为。
比如,低碳材料应用评价企业在低碳设计、低碳选材、减碳效果评估等行为;动力电池可持续评价企业在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动力电池碳足迹、再生材料使用等指标方面的工作;汽车产品供应链尽职调查则主要考查企业对可持续供应链的治理措施与方案。
碳足迹评价不仅是车企应对竞争和政策的必选项,更是推动全产业链绿色转型、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核心工具。对消费者而言,它提供了透明化的环保选择依据,推动形成“政策-产业-市场-用户”的良性循环。随着全球碳博弈加剧,碳足迹管理将成为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未来,中汽中心将以持续打造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的测评标准体系,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科源制药: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25
杨洋编|李亦辉 4月24日,科源制药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期实现营业收入1.11亿元,同比减少23.98%,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08.49万元,同比增长7.25%,...
2025-04-24 22:23:31 - 泊知港与中科创达达成战略合作共绘全球智能出
在本次上海车展中,全球领先的车内支付和车载出行服务提供商泊知港与全球领先的智能操作系及端侧智能产品和技术提供商中科创达(股票代码:300496)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依托中科创达AI...
2025-04-24 21:32:34 - 芯驰科技发布X10,打造全民AI时代座舱处
4月23日,上海国际车展期间,芯驰科技重磅发布最新一代AI座舱芯片X10。在X9系列智能座舱产品数百万片量产交付的基础上,芯驰以X10卓越的性能、创新的架构以及丰富的AI生态,率先引领...
2025-04-24 19:57:21 - 喊话车企放弃自研智驾供应商给出了100种理
近期,“全民智驾”让智能驾驶进入平权时代,并逐渐成为新车标配。于是不少智驾供应商喊话车企——放弃自研智驾。例如,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日前表示,特斯拉FSD在中国领先,智驾迟早成...
2025-04-24 17:05:46 - 江苏江阴和黑龙江绥化各新增一家IPO公司
兄弟姐妹们,今天A股主板上市的两家新股纷纷上涨! 格隆汇获悉,4月24日,江顺科技在深主板上市,发行价格为37.36元/股,对应的发行市盈率为15.32倍,低于29.52倍的行业市盈...
2025-04-24 16:33:49 - 亮相2025上海车展,均胜电子发布沉浸式智
4月23日,2025上海车展正式开幕。全球领先的汽车智能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均胜电子以“聚力全球智赢未来”为主题,在上海车展中展示了近百个前沿技术与产品,覆盖智能座舱、组合辅助驾驶、智能...
2025-04-24 15:36:47 - AI成短剧出海关键 趣丸集团为译制剧提速增
随着短剧海外市场的巨大潜力逐渐显现,译制剧作为短剧出海的重要形式,正成为各大短剧平台争夺的关键领域。而传统的人工译制流程耗时长、成本高,且难以保证翻译的质量和一致性,成为短剧出海的一大...
2025-04-24 15:28:03 - 傲群刷业以毫米级精度,让中国标准成为世界选
在137届广交会上现场,傲群刷业的展台吸引了众多国际买家驻足交流签订单。让我们一起探索一把“刷子”如何为低空经济、半导体、新能源等智能制造及前沿领域提供刷类制品创新解决方案!源于毛刷智...
2025-04-24 14:47:20 - “守护蔚蓝家园,共赢蓝色未来”首届“海洋命
东方网记者曹磊4月24日报道:首届“海洋命运共同体”上海论坛于4月23日在上海海事大学举行,来自海事、海洋领域的大专院校、港航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近200名专家以“共赢蓝色未来:中国方案与...
2025-04-24 12:57:06 - 博泰车联网与高通深化合作,基于骁龙座舱平台
博泰车联网4月23日宣布扩展与高通技术公司的合作,打造搭载骁龙?座舱平台至尊版的新一代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结合博泰在智能座舱软硬件开发领域的深厚积累,以及骁龙座舱平台至尊版提供的先进AI...
2025-04-24 11:57:56
精彩推荐
-
-
本周FAMI通新作评分《八方旅人2》36分
2023-02-22
-
-
《2022年中国电竞产业报告》发布,电竞产业收入五
2023-02-22
-
-
最新中国手游出海收入排行榜公布,《原神》仍占榜首
2023-02-22
-
-
开放大省亮出“成绩单”和“任务书”
2023-02-21
-
-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背后:“硬科技”没有风口
2023-02-21
-
-
饿了么到店业务将与高德合并,本地生活业务又将迎来血
2023-02-21
-
-
联想第三财季营收净利双降PC出货量减少近三成
2023-02-21
-
-
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中国“智造”春潮涌动
2023-02-21